我國土壤問題特征及國外土壤環境管理經驗借鑒!
來源:本站 發布時間:2020-11-12 瀏覽量:
“土十條”于2016年5月31日千呼萬呼始出來,對于我國今后的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土壤修復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與影響。
國外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對土壤治理也有指導作用,下面為大家盤點以下7個國家關于土壤治理政策的特點,并從自身情況出發,談談對我國土壤防治的啟示。
美(mei)國:《超級(ji)基(ji)金》,鍛造美(mei)國土壤
美國土壤防治有3大特點。特點一:土壤污染管理采用逐級管理、分權管制的管理體系土壤污染地塊的管理由聯邦政府、州政府、社區及非政府組織共同完成。
環保局作(zuo)為(wei)主(zhu)導,頒布了《土壤篩選(xuan)導則》,作(zuo)為(wei)污染場地評估和修復的(de)標準化(hua)指(zhi)南,為(wei)場地管(guan)理提供了分(fen)層次的(de)管(guan)理框架。
聯邦政(zheng)府負責對突然(ran)污染地塊進行(xing)評估、管理(li)及開發。
州政府制(zhi)定詳(xiang)細(xi)的土壤污染地塊(kuai)治理標準,起(qi)監(jian)督(du)作(zuo)用(yong)。
地方(fang)政府和社區(qu)是主要實(shi)施力(li)量的管(guan)理(li)者。
非(fei)政府組織(zhi)作為參與(yu)者,參與(yu)推進土壤污染(ran)的治理(li)。
特(te)點二:頒布《美(mei)(mei)國(guo)超級基(ji)(ji)金法(fa)》美(mei)(mei)國(guo)超級基(ji)(ji)金法(fa),又稱《綜合(he)環境反(fan)應補償與責任法(fa)》,是美(mei)(mei)國(guo)為(wei)解決危(wei)(wei)險物(wu)質泄漏的治(zhi)理及其費用(yong)負(fu)擔而制定的法(fa)律。其目的是為(wei)了建(jian)立一個迅(xun)速清(qing)除(chu)因事故性泄漏危(wei)(wei)險物(wu)質和(he)傾倒危(wei)(wei)險廢物(wu)的場(chang)所泄漏污染的反(fan)應機制。
該法最大的特點是,明確了負有治理責任的主體包括總統、州政府、地方政府、印第安部落、危險廢物設施或船舶的所有者和營運人及法律規定的其他主體;治理費用應由發生危險物質泄漏設施的所有者或營運人或該設施所處土地的所有者或營運人承擔。
為了解(jie)決治(zhi)理費(fei)(fei)用承擔者(zhe)不明(ming)或費(fei)(fei)用承擔者(zhe)無力承擔治(zhi)理費(fei)(fei)用的問(wen)題,該(gai)法規定建立危險物(wu)質(zhi)信(xin)托基金和危險廢(fei)物(wu)處置(zhi)設施關(guan)閉后(hou)責任信(xin)托基金。
該法還規定了治理費用承擔者費用承擔的范圍和限度以及財政擔保,并對揭發、檢舉非法泄漏危險物質的違法者的人規定可給予最高達1萬美元的獎金,對違法者可處以每次2.5萬美元以下的罰款或每違法持續日2.5萬美元以下罰款,對累犯者,每違法持續日的罰款額可高達7.5萬美元。
特點三:特殊的(de)農地(di)管理手段
1、直接的農地保護
土壤(rang)污染發展迅猛(meng)的一個(ge)源頭(tou)在于:城(cheng)市擴張(zhang)迅猛(meng),一些(xie)原本質量高的優渥農業(ye)(ye)用地,被用于發展工業(ye)(ye)、商業(ye)(ye)。
直接(jie)的農(nong)地保護主要采取各種措(cuo)施限制農(nong)地轉為他用和鼓(gu)勵(li)農(nong)地農(nong)用。通過稅款優(you)惠(hui)與減(jian)免方(fang)案(an)的手段,獎勵(li)農(nong)地農(nong)用。
2、限制城市發展的間接保護政府和民間組織(zhi)購(gou)買農地(di)發展權,保證(zheng)土地(di)的農業(ye)用途。明確劃分農業(ye)用地(di)、工業(ye)用地(di)和其他(ta)用地(di)。
3、制定土(tu)(tu)壤修復(fu)優先權美(mei)國對污染場地的(de)管理修復(fu)流程制定了(le)優先權列表。保證了(le)某些對土(tu)(tu)壤污染危害大、易擴散(san)的(de)污染物得到足夠的(de)關(guan)注與(yu)及時處(chu)理。
荷(he)蘭:《土壤(rang)保護法》,留(liu)住郁金香的美麗
荷蘭的土壤污染管理也有3個特點。特點一:早預防、早治理被稱為郁金香之國的荷蘭是歐盟成員國中最早就土壤保護進行立法的國家之一,于1970年就著手起草了《土壤保護法》。過去50年間,荷蘭政府先后制定了土壤環境管理法規和標準,此法規已經基本健全。比我國的土壤污染管理領先了40年。
特點二:預防為主,兼顧治理
政府設立(li)了“土壤修(xiu)復”目(mu)標值(zhi)和(he)干(gan)預(yu)值(zhi)。
這兩個指標,在荷蘭的國土上劃分了兩條紅線。這兩條紅線,劃分出3類不同質量的土地。分別為:“健康的土地”、“亞健康土地”、“生病的土地”。
目(mu)標值表示低于或處(chu)于這個(ge)水平的(de)(de)土壤具備人類、植物和動物生(sheng)命所需的(de)(de)全(quan)部功能特征,土壤質量是(shi)可持續的(de)(de)。可以理(li)解為處(chu)于“健康”狀態的(de)(de)土地。
處于目標值以上、干預值以下的(de)(de)土(tu)地(di),可以理解為處于“亞健康”的(de)(de)土(tu)地(di)。這(zhe)個水平的(de)(de)土(tu)壤某些(xie)功能可能已(yi)經受(shou)到損(sun)傷,但(dan)尚未對生(sheng)物造成威脅(xie)。
干預值表示(shi)超過這個水平的(de)土壤(rang),可以理解為處于(yu)“生病”狀態的(de)土地。其具(ju)備的(de)人(ren)類、植物(wu)和動物(wu)生命所需的(de)功(gong)能特征已經被(bei)嚴重(zhong)破壞(huai)或受到(dao)嚴重(zhong)威脅,必須接受強制干預。
對已經在使用的土地,監控2個干預值,加強對土壤環境污染的預防。同時兼顧土地開發問題,可以及時發現土壤污染的異常行為,從根源斷絕土壤污染行為。
特點三:可持續管理荷蘭所有受污染的土壤中,90%的土壤納入了可持續管理。為土壤建立使用歷史檔案,根據土地利用歷史開展土壤污染調查,建立污染場地清單,建立數據庫,進行風險評估,針對土壤污染場地風險的高低和土地利用的需求循序漸進地開展土壤治理。
特(te)點四:開放土(tu)(tu)壤(rang)污(wu)染管理數(shu)(shu)據(ju)系(xi)統在完成全(quan)國土(tu)(tu)壤(rang)調查后(hou),共享土(tu)(tu)壤(rang)污(wu)染管理數(shu)(shu)據(ju),為政(zheng)府、行業、地方、企業等制定相關標注提供數(shu)(shu)據(ju)支持。
日本:《土壤污(wu)染(ran)對策法(fa)》,隔(ge)離(li)環境污(wu)染(ran)疾病
特點一: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體系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頒布了一系列土壤防治的法律,并不斷依照實際情況修改:(1)《農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1970年頒布,1971年、1978、1993年和1999年修訂;(2)《土壤污染對策法》:2002年5月29日頒布,2003年2月15日生效:(3)《土壤污染對策法實施細則》:2002年12月26日頒布。
特點(dian)二:行政(zheng)機關加入檢查(cha)隊列(lie),推(tui)進(jin)土(tu)壤防治進(jin)度(du)
這些法(fa)律除了(le)規(gui)定(ding)具體的(de)(de)規(gui)則措(cuo)施外,還制(zhi)(zhi)定(ding)了(le)一系(xi)列的(de)(de)保障(zhang)措(cuo)施。賦予行(xing)政(zheng)機(ji)關(guan)進(jin)入檢(jian)測(ce)等權(quan)利,各行(xing)政(zheng)機(ji)關(guan)協(xie)調(diao)合作(zuo)以及國家和地方政(zheng)府(fu)對土壤污(wu)染規(gui)制(zhi)(zhi)和援助。
1970年《農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頒布后,以清潔土壤為主要手段的土壤修復工程得以開展。截止1997年,占全部受污染土地面積76%(7140hm2)的土壤修復工程已宣告完成。2003年《土壤污染對策法》生效后,基于該法而實施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制定的受污染土地以及修復的受污染的土地的數量明顯增加。
特點三:制(zhi)定(ding)配套的管理(li)細(xi)則和操作流(liu)程日本的土壤(rang)環(huan)境(jing)保護遵循以下模(mo)式:出現污染示例(li)→制(zhi)定(ding)標準、對策(ce)(ce)→依法監測→公布監測及治理(li)結(jie)果→跟蹤監測、趨勢分析(xi)→制(zhi)定(ding)防止對策(ce)(ce)。
除了以上3個國家,還有4個國家在土壤防治取得成果。我們簡單了解,不做具體敘述了。
英國:“污染(ran)場地風(feng)險(xian)評(ping)價(jia)技術”,指導土壤修復工作的利器
2002 年3月,英國環境部發布了污染場地風險評價研究成果,包括污染場地健康風險評價要求,土地評價中的潛在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的毒理學和人體攝人量估算,污染場地風險評價模型(CLEA),土壤污染指導性標準等一系列報告與標準,形成了“污染場地風險評價技術規范”。污染場地風險評價研究的重要內容是土壤中污染物風險評價標準的確立,即評價技術科學與否與評價標準密切相關。英國環保局在原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基礎上,綜合各污染物的毒理學、污染狀況及其在環境中的行為特性,不同的土地使用類型,人體的暴露途徑與水平等因素,建立了土壤污染指導性標準,以有效地進行土壤污染風險評價、指導污染場地的修復工作。德國:《聯邦土壤保護法》,守住土壤的綠色地帶
在德國,土壤污染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據統計,到2002年為止,德國境內大約有362000處場地被疑作受污染場地,面積約128000公頃,嚴重阻礙了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并增加了投資的環境風險性。目前,德國涉及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1999年3月實施的《聯邦土壤保護法》、《聯邦土壤保護與污染地條例》和《建設條例》等。《聯邦土壤保護法》提供了土壤污染清除計劃和修復條例;《聯邦土壤保護與污染地條例》是德國實施土壤保護法律方面的主要舉措,《建設條例》則涵蓋了土地開發、限制綠色地帶(Green field,指未被污染、可開發利用的土地) 開發方面的法規,并制定了土壤處理細則方面的基本指南。
俄羅斯:《土(tu)地(di)整(zheng)理(li)法》,開啟土(tu)壤治理(li)之門
當前,俄羅斯尚無專門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但仍可于其他相關法律中發現對土壤污染防治作出的規定,包括:《俄羅斯聯邦環境保護法》、《俄羅斯土地法》、《俄羅斯聯邦大氣保護法》、《俄羅斯聯邦水法》、《俄羅斯居民衛生安全防疫法》及《俄羅斯聯邦關于安全使用化學殺蟲除莠劑和農業化學制品法》等。2001年6月生效的俄羅斯聯邦《土地整理法》中首次明確規定,對受污染土地必須進行治理,包括采取措施恢復及封存土地,復墾被毀土地,保護土地免遭侵蝕及泥石流、水淹、沼澤化、二次鹽漬化、干涸、板結、生產和消費廢棄物、放射性和化學物質污染等。
韓國:《土壤環境保護法》,強制下修復污(wu)染土壤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韓國先后制定了空氣、水、噪音等單項污染防治法,專門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則始于1995年,此后又經過多次修訂,主要有:(1)《土壤環境保護法》:1995年1月5日頒布,1997至2004年多次修訂;(2)《土壤環境保護法實施細則》:1999年12月29日頒布,1998至2004年多次修訂。
《土壤環境保護法》的頒布,使韓國得以建立一個土壤污染防治的綜合法律框架,對土壤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96年環境部建立了土壤污染監測網,以防止與礦山、精煉廠、軍事基地、儲油設施、垃圾處理場相鄰地區的土壤污染。專門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不僅強制實施土壤污染調查、土壤污染的制定和修復等制度,而且極大地促進了企業自愿進行土壤污染治理。
例如,2003年,韓國5個主要石油公司與政府達成協議,通過自愿實施的環境保護項目來保護土壤質量。石油公司將在1年之內調查加油站和儲油罐地下土壤質量,并在隨后的10年內,每3年進行1次類似的調查,并對任何達不到官方土壤質量標準的土地,在1年內恢復土壤質量。
結合我國土壤(rang)防(fang)治(zhi)現狀,總(zong)結幾個啟示。
我(wo)國土壤防治現況
問題一:土壤(rang)防治目前(qian)“內(nei)憂(you)外患”
在(zai)(zai)環境生態(tai)圈中,土(tu)作為(wei)“萬(wan)物(wu)(wu)載(zai)體”,地球(qiu)上各種(zhong)人(ren)分(fen)為(wei)和自然的(de)污染(ran)物(wu)(wu)都將匯集(ji)在(zai)(zai)土(tu)壤中,這些(xie)污染(ran)物(wu)(wu)最終(zhong)滯留(liu)在(zai)(zai)土(tu)壤中。這些(xie)污染(ran)物(wu)(wu)中就包括水(shui)污染(ran)物(wu)(wu)、大(da)氣污染(ran)物(wu)(wu)和固廢污染(ran)物(wu)(wu)等。
國外的(de)治理思(si)路:在完(wan)成水(shui)、大氣和(he)固(gu)廢治理的(de)基(ji)礎(chu)上,進一(yi)步關注土(tu)壤(rang)問(wen)題(ti)(ti)和(he)解決(jue)土(tu)壤(rang)問(wen)題(ti)(ti)。而我(wo)們(men)目前(qian)在水(shui)、大氣和(he)固(gu)廢治理的(de)治理還遠未到位,就開(kai)始處理土(tu)壤(rang)防治。
在土(tu)(tu)壤(rang)治理過(guo)程中,水(shui)、大氣中的污(wu)染物(wu)依然源源不(bu)斷地“入駐”土(tu)(tu)壤(rang),這些污(wu)染物(wu)種(zhong)類繁雜(za),土(tu)(tu)壤(rang)的自凈能(neng)力沒有得到恢復(fu),遠(yuan)不(bu)能(neng)承載污(wu)染物(wu)對其的傷(shang)害。
土壤(rang)功能(neng)(neng)的(de)(de)損傷進入惡(e)性循環,不斷有(you)污(wu)染(ran)物(wu)(wu)加(jia)入,惡(e)化土壤(rang)功能(neng)(neng),土壤(rang)功能(neng)(neng)日益退化,消(xiao)除污(wu)染(ran)物(wu)(wu)的(de)(de)能(neng)(neng)力下降,污(wu)染(ran)物(wu)(wu)積聚(ju)更多,治理難度(du)更大(da)。
既有(you)土壤污染要(yao)治理已(yi)經污染的“內源”,又(you)有(you)水、大氣和固廢(fei)污染物(wu)不斷(duan)加入的“外源”。
在水、大(da)氣、固廢、土(tu)壤(rang)(rang)環(huan)境(jing)問題并存下(xia),土(tu)壤(rang)(rang)防治的(de)難度很大(da),土(tu)壤(rang)(rang)污染物可能會陷入“剪不斷”的(de)窘境(jing)。
問題二(er):基層對土壤保(bao)護的主動性(xing)不強
在國外,大多數土地是私(si)有(you)的,土地的質量與土地所(suo)有(you)者利益息息相關,所(suo)以(yi)土地所(suo)有(you)者對土壤環境質量的關注度較高,會主動“關心”土壤環境質量。
在我國,實行(xing)國家土(tu)(tu)地所有(you)制,使得土(tu)(tu)地使用(yong)者只擁有(you)土(tu)(tu)地使用(yong)權(quan)。以(yi)這種租(zu)借(jie)的(de)(de)形式使用(yong)土(tu)(tu)地會(hui)降低土(tu)(tu)地使用(yong)者對土(tu)(tu)壤(rang)(rang)環境質量和(he)土(tu)(tu)壤(rang)(rang)污(wu)(wu)染(ran)防控的(de)(de)關注度。且由(you)于法律的(de)(de)確實造成(cheng)管(guan)理(li)的(de)(de)缺位,即使土(tu)(tu)壤(rang)(rang)受到污(wu)(wu)染(ran),土(tu)(tu)地使用(yong)者大多(duo)會(hui)選擇規避責任(ren)(ren),隱瞞或漠(mo)視土(tu)(tu)壤(rang)(rang)污(wu)(wu)染(ran)事故。土(tu)(tu)壤(rang)(rang)污(wu)(wu)染(ran)發展到后期(qi),國家要(yao)承擔很(hen)大一(yi)部分土(tu)(tu)壤(rang)(rang)污(wu)(wu)染(ran)治理(li)的(de)(de)責任(ren)(ren)。
問題三:土壤環境監管能力薄(bo)弱
我國的基層環保機構不健全,部分地市和絕大部分縣級環保部門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或人員負責土壤環境監測及污染防治工作,鄉(鎮) 一級更是空白。另外,土壤環境監管幾乎沒有資金保障。與空氣環境和水環境不同,土壤環境不具流動性,不均勻性特征十分明顯。同時,限于資金條件和人才條件,土壤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能力明顯不足,無法有效支撐土壤環境保護與管理決策。
問題(ti)四(si):土壤環(huan)境保護法律體系建設滯(zhi)后
在《土(tu)十(shi)條》出臺之前(qian),我(wo)國現行的(de)法(fa)(fa)律體系還(huan)沒有(you)專門的(de)土(tu)壤污(wu)染(ran)防治法(fa)(fa)律。涉(she)及土(tu)壤污(wu)染(ran)防治的(de)法(fa)(fa)律法(fa)(fa)規主要(yao)有(you)《憲(xian)法(fa)(fa)》《環境保護(hu)法(fa)(fa)》《農(nong)業法(fa)(fa)》《土(tu)地管理法(fa)(fa)》《基本農(nong)田保護(hu)條例(li)》等。這些法(fa)(fa)律法(fa)(fa)規有(you)關土(tu)壤環境保護(hu)的(de)內容(rong)分散而不系統,且多是原則(ze)性的(de)規定(ding),缺乏(fa)可操作(zuo)(zuo)性,不適應我(wo)國土(tu)壤污(wu)染(ran)防治工作(zuo)(zuo)的(de)實際需要(yao)。
問題(ti)五(wu):缺乏對(dui)保護(hu)土壤環境重要性的認識(shi)
有相當數量的污染企業只顧自身利益,為了獲得更多利潤,超標排放污染物; 一些企業甚至鋌而走險,偷偷排放污染物,直接或間接地污染了土壤環境。特別是集中大量偷排,容易造成惡性污染事件,嚴重損害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社會公眾盡管自我保護的意識日趨增強,但相當一部分人對土壤環境安全的重要性仍缺乏深刻認識,這是我國土壤環境保護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
對我們(men)的啟示(shi)
美國(guo):
從(cong)管理(li)角度看(kan),土(tu)壤(rang)污(wu)染(ran)地(di)塊的管理(li)由聯邦政府、州政府、社區(qu)及非政府組織共同完成。由上至(zhi)下皆為土(tu)壤(rang)管理(li)機構,共同參與(yu)土(tu)壤(rang)防治。每個(ge)管理(li)成員各(ge)謀其(qi)位,各(ge)盡(jin)其(qi)責(ze)。
從法律角度看,《美國基金法》的“明智之舉”有3點:
1、通過法律明確各級土壤治理管理者的(de)責任(ren),解決了土壤污染追責界定(ding)難(nan)、沒有(you)標準參考的(de)難(nan)題(ti)。
2、通過建立信托基金,解決治理(li)(li)費(fei)用(yong)不能及時(shi)到位,或費(fei)用(yong)承擔者(zhe)無力(li)承擔治理(li)(li)費(fei)用(yong)的問題。
3、通過獎(jiang)勵揭(jie)發、檢(jian)舉非法泄漏危險物質的違法者的人(ren),調動(dong)民眾參(can)與(yu)土壤防(fang)治(zhi)的積極性,減少了土壤防(fang)治(zhi)的管(guan)理成本(ben)和(he)盲區。使得不只是(shi)政(zheng)府(fu)、企業(ye),個人(ren)也能參(can)與(yu)到土壤防(fang)治(zhi)中來,有獎(jiang)有罰。
從經濟(ji)措施(shi)看,美(mei)國通過特殊的(de)(de)(de)農(nong)地(di)(di)管(guan)理手段,出資救(jiu)助“受傷”土壤。首先,“保本(ben)”。用(yong)經濟(ji)優惠政(zheng)策,既刺激農(nong)地(di)(di)農(nong)用(yong),讓原(yuan)有的(de)(de)(de)農(nong)用(yong)地(di)(di)繼續得到耕種,維持農(nong)用(yong)地(di)(di)原(yuan)有的(de)(de)(de)功(gong)能。
其次,建立“農(nong)用(yong)地(di)(di)圍(wei)墻”。劃分(fen)明(ming)確(que)的土地(di)(di)用(yong)途。國家與社會購買農(nong)地(di)(di)發展權(quan),保(bao)障了農(nong)用(yong)地(di)(di)不作其他用(yong)途。
最后,將土(tu)地污染物(wu)排序。即使不(bu)幸(xing)地發生了土(tu)地污染,也(ye)能率先(xian)處理(li)對土(tu)壤危害(hai)大的污染物(wu),最大程度降(jiang)低對土(tu)壤的傷害(hai)。
從土地使(shi)用者的角(jiao)度(du)考(kao)慮(lv),既(ji)保障(zhang)了土地使(shi)用者的利益(yi),也能增加了其對土壤污染的關(guan)注度(du)。
依此,美(mei)國形成了土(tu)地使用者自(zi)行監(jian)(jian)督、土(tu)壤管理者依法(fa)監(jian)(jian)督、國家提供政策與資金協助監(jian)(jian)督的(de)良性循環。
荷蘭:
從(cong)土(tu)地(di)污染(ran)(ran)起(qi)步(bu)時間看(kan),在追蹤污染(ran)(ran)土(tu)地(di)歷史時,土(tu)壤環境(jing)的預防與(yu)治理工作(zuo)進行得(de)越早,越早揭示土(tu)壤污染(ran)(ran)潛在威(wei)脅,早抓住污染(ran)(ran)源頭,污染(ran)(ran)物的擴散范圍越早得(de)到控制,土(tu)壤的功(gong)能損傷越少(shao),后續(xu)的治理難度越少(shao),所投入的社會經濟成本就越少(shao)。
從(cong)防治(zhi)(zhi)手法看,土(tu)(tu)壤(rang)(rang)(rang)防治(zhi)(zhi)重在預防,從(cong)根源斷絕土(tu)(tu)壤(rang)(rang)(rang)污染(ran)(ran)(ran)行為(wei),預防土(tu)(tu)壤(rang)(rang)(rang)污染(ran)(ran)(ran)是關鍵。同時兼顧土(tu)(tu)地(di)開發與土(tu)(tu)壤(rang)(rang)(rang)污染(ran)(ran)(ran)防治(zhi)(zhi)。隨著城(cheng)市(shi)不斷發展,人們不停地(di)開發新土(tu)(tu)地(di)。對新建及改擴建項目均(jun)要求進行嚴格的土(tu)(tu)壤(rang)(rang)(rang)環(huan)境(jing)管理(li),既防止新增污染(ran)(ran)(ran)土(tu)(tu)地(di),又要治(zhi)(zhi)理(li)污染(ran)(ran)(ran)土(tu)(tu)壤(rang)(rang)(rang)。
從可(ke)持續管理看,根據土(tu)地(di)利(li)(li)用歷(li)史開(kai)展土(tu)壤(rang)污(wu)(wu)染調(diao)查,建(jian)立(li)污(wu)(wu)染場(chang)地(di)清單(dan),建(jian)立(li)數據庫,進(jin)行風(feng)(feng)險評估,針對土(tu)壤(rang)污(wu)(wu)染場(chang)地(di)風(feng)(feng)險的(de)高(gao)低和土(tu)地(di)利(li)(li)用的(de)需求循(xun)序漸(jian)進(jin)地(di)開(kai)展土(tu)壤(rang)治(zhi)理。
日(ri)本(ben):
從管(guan)(guan)制力度(du),強化農用地土(tu)壤(rang)的環境管(guan)(guan)理(li)和用途(tu)管(guan)(guan)制,制定了農用地土(tu)壤(rang)管(guan)(guan)理(li)與土(tu)地用途(tu)管(guan)(guan)制“雙管(guan)(guan)齊(qi)下”。
從立法看,日本對土壤的積極立法,形成了強有力的土壤防治法律體系。讓土壤防治有法可依。不僅如此,國家立法還帶動了地方性法規或指南的發展,大量企業自愿采納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僅在2004年,就完成了838項土壤污染調查,其中基于《土壤污染對策法》而實施的調查僅為130項。
從具體措施看,日本將整個土壤(rang)防(fang)治流程化(hua),精細化(hua),建立(li)了(le)一套(tao)操(cao)作(zuo)流程。將各級(ji)管(guan)理(li)者的(de)工作(zuo)任務和各級(ji)之間的(de)關系梳理(li)清楚,并在實踐中不斷(duan)優(you)化(hua)法律(lv)法規、質量(liang)標準,讓(rang)土壤(rang)防(fang)治常態化(hua)。
總結
一(yi)、保證充(chong)足的土(tu)壤(rang)修復資(zi)(zi)金(jin)(jin),發生(sheng)土(tu)壤(rang)污(wu)染的突發事件時能處理(li)。針對土(tu)壤(rang)防治與(yu)(yu)修復花費資(zi)(zi)金(jin)(jin)多(duo),且周期長,經濟資(zi)(zi)金(jin)(jin)與(yu)(yu)專業技術人員(yuan)到位遲,借鑒美(mei)國土(tu)壤(rang)修復的資(zi)(zi)金(jin)(jin)來源(yuan),保障土(tu)壤(rang)修復與(yu)(yu)治理(li)的資(zi)(zi)金(jin)(jin)。發現土(tu)壤(rang)污(wu)染時,可(ke)及時發放資(zi)(zi)金(jin)(jin),安排技術人員(yuan),可(ke)快速清楚污(wu)染源(yuan),減少土(tu)壤(rang)污(wu)染的擴散范圍。
二、建立土(tu)壤(rang)(rang)防(fang)治責(ze)任制,健(jian)(jian)全土(tu)壤(rang)(rang)防(fang)治的(de)法律法規(gui)體系。土(tu)壤(rang)(rang)污染(ran)追責(ze)難(nan)(nan),溯源難(nan)(nan),管理(li)(li)難(nan)(nan)。完善土(tu)壤(rang)(rang)防(fang)治的(de)法律法規(gui),健(jian)(jian)全監(jian)控的(de)質量標準(zhun)、技術規(gui)范迫在眉睫。美國的(de)《超級(ji)基金(jin)法》、日本的(de)《土(tu)壤(rang)(rang)污染(ran)對策(ce)法》等明確了參與土(tu)壤(rang)(rang)管理(li)(li)的(de)各(ge)級(ji)職責(ze),規(gui)定了土(tu)壤(rang)(rang)潛在責(ze)任主體、資(zi)金(jin)保障制度,制定配(pei)套的(de)管理(li)(li)細則(ze)和(he)操(cao)作(zuo)流程(cheng)。
三、建立土(tu)壤(rang)防治獎(jiang)勵機制,提(ti)倡公(gong)眾參與(yu)土(tu)壤(rang)防治,將土(tu)壤(rang)防治常態化(hua)
土壤環(huan)境污染應該由政府、社(she)會(hui)團體(ti)、企業和個體(ti)共同參(can)與。參(can)考美國(guo)的《超(chao)級(ji)基金法(fa)》,獎勵(li)揭發、檢舉非法(fa)泄漏危險物質的違法(fa)者的人,調動社(she)會(hui)積極(ji)性。我(wo)國(guo)目前土壤防治的監(jian)(jian)督管(guan)理體(ti)系尚未健全,引(yin)導公眾參(can)與土壤防治,可以降低環(huan)境監(jian)(jian)管(guan)成(cheng)本(ben)的同時,減少環(huan)境監(jian)(jian)管(guan)的盲(mang)區。
四、劃(hua)分(fen)明確的(de)(de)土(tu)地用(yong)途,早預防,早治理(li)(li)強(qiang)化農用(yong)地土(tu)壤(rang)的(de)(de)環境(jing)管(guan)理(li)(li)和用(yong)途管(guan)制,制定了農用(yong)地土(tu)壤(rang)管(guan)理(li)(li)與土(tu)地用(yong)途管(guan)制。土(tu)壤(rang)的(de)(de)法(fa)律法(fa)規落實(shi)到位,在管(guan)理(li)(li)環節上(shang)加強(qiang)監督。
五、建立土(tu)壤使用檔案,實現(xian)可持續管理
根據(ju)(ju)土(tu)(tu)地(di)利用歷史開展土(tu)(tu)壤(rang)(rang)污(wu)染(ran)調查,建(jian)立污(wu)染(ran)場(chang)地(di)清單,建(jian)立數據(ju)(ju)庫(ku),進行風險評估,針對土(tu)(tu)壤(rang)(rang)污(wu)染(ran)場(chang)地(di)風險的高低和(he)土(tu)(tu)地(di)利用的需求循(xun)序漸(jian)進地(di)開展土(tu)(tu)壤(rang)(rang)治理。
土(tu)壤(rang)(rang)污染治理費用高,難追責(ze),預(yu)防措施(shi)難以監(jian)控。當土(tu)壤(rang)(rang)污染事故發生(sheng)時,往(wang)往(wang)會因(yin)為無法(fa)及時追責(ze)到相(xiang)關(guan)負責(ze)人,而政府和(he)相(xiang)關(guan)組(zu)織也無法(fa)從(cong)短時間(jian)內(nei)調動資金進行(xing)治理和(he)修(xiu)復,隨著(zhu)水源、空(kong)氣等不可控因(yin)素,造成土(tu)壤(rang)(rang)污染范圍(wei)擴(kuo)大,加(jia)重后(hou)期治理的難度。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國家在法律法規的建(jian)立、管(guan)理監督(du)力度、資金上依然存在較大差距。
因此,既要健全土壤防(fang)治(zhi)的管理(li)條例(li),明確各(ge)(ge)政府各(ge)(ge)級部門的職責,明確社(she)會各(ge)(ge)界在土壤防(fang)治(zhi)中(zhong)扮(ban)演的角(jiao)色,建立管理(li)基金(jin),調動(dong)社(she)會組織(zhi)和(he)個人(ren)的積(ji)極性,參與(yu)在土壤防(fang)治(zhi)中(zhong)。
土壤防(fang)治在(zai)中國,并不(bu)只是(shi)屬于政(zheng)府、企業的事(shi)。盡管如(ru)今,我國陸續出臺相關政(zheng)策(ce),開始(shi)著手土壤污染(ran)防(fang)治。我們(men)的分(fen)析檢測人員,行走在(zai)一線,到所有(you)可能存在(zai)污染(ran)的土壤取(qu)樣、檢測、分(fen)析、收集相關的土壤污染(ran)數據(ju),建(jian)立數據(ju)庫,為日(ri)后的土壤修(xiu)復提供依據(ju)。
但是(shi)(shi),土(tu)壤防(fang)治任務沉重,中(zhong)間涉(she)及的(de)(de)環節多,所需的(de)(de)人力(li)財力(li)龐(pang)大(da),僅(jin)靠(kao)我們的(de)(de)力(li)量,是(shi)(shi)難(nan)以(yi)完成的(de)(de)。所以(yi),土(tu)壤防(fang)治應由整個社會一起承(cheng)擔,做到全民皆兵。
中(zhong)國的(de)土壤防(fang)治道(dao)路,還有很遠要走。